CATI系統即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系統(Computer-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ing System),也稱為電腦輔助電話調查系統,是利用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而開發的調查訪問作業系統。
CATI系統通常的工作形式是:訪員坐在計算機前,面對屏幕上的問卷,向電話對面的被訪者讀出問題,并將受訪者的回答結果通過鼠標或鍵盤記錄到計算機中去;督導在另一臺計算機前對整個訪問工作進行現場監控。通過該系統調查者可以以更短的時間,更少的費用,得到更加優質的訪問數據。所得數據可被各種統計軟件直接使用。
早在1927年,柯樂利調查公司(Crossley Survey, Inc.)就在44個城市完成了三萬個電話樣本的訪問,進行廣播收聽率的調研。這應當算是較早采用電話方式進行調研的了。
1970年,CATI在美國出現。訪員在電話訪問時,能夠同步將數據錄入電腦,并且實現對數據錄入和統計的同步整合。
1975年,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將CATI系統應用于教學研究。
美國直到1980年早期CATI系統才有較突破性的發展,他們利用迅速統合CATI系統,使用計算機處理派員訪查和郵寄問卷,亦即混合調查(mixed survey),現在己有許多組織及政府采用這種系統。目前CATI系統研發則是朝向簡單化,電訪員只要戴著耳機式電話坐在計算機終端機或微電腦前,調查的問題顯示在計算機屏幕上,電訪員可依計算機屏幕上的問題讀給受訪者,并將受訪者的回答借著計算機鍵盤輸入。
CATI在歐美發達國家已發展了三十多個年頭,許多國家半數以上的訪問均通過CATI完成,有些國家CATI訪問量甚至高達95%。據資料顯示,美國的一家市場研究公司CATI的訪問坐席竟多達550個。CATI技術在國外之所以如此流行,一方面得益于電話的高普及率,另一方面也是迫于城市入戶訪問成功率越來越低的現狀。
在中國,直到1987年,電話調查才開始被一些專業調查機構使用,主要用于民意測驗和媒體接觸率的研究。1999年,四川衛視利用當地的電話網絡進行收視覆蓋率調查;2000年春節,央視春節晚會對收視率進行了即時調查。
進入2004年,CATI在中國也已獲得了較為廣泛應用,專業市場研究機構、高等院校、政府機關、社科院、衛生機構、大型企業、呼叫中心等都出現了CATI系統的身影。CATI被他們應用于品牌知名度研究、產品滲透率研究、品牌市場占有率研究、產品廣告到達率研究、廣告投放后的效果跟蹤研究、消費習慣研究、消費者生活形態研究、顧客滿意度調查、服務質量跟蹤調查、產品(擔保)登記、家庭用品測試、選舉民意測驗、健康問題調查,以及客戶回訪、電話營銷等諸多領域。
現今CATI已經逐步成為各類大面積調研活動不可缺少的一種調研平臺,并逐漸推動我國調研行業的革新。
電話調查結果的準確性、電話營銷的效果取決于多方面,因此對各階段進行預防性的質量管理對于保證質量和項目結果的有效性來說至關重要。蓋洛特CATI質量控制包括:
電話訪問的優點在于速度快、樣本代表性強、訪問質量容易控制。一般來說,能夠進行真正有代表性抽樣的數據采集方式只有入戶訪問與電話訪問。由于入戶訪問接觸率較低,因此,電話訪問就成為了樣本代表性最強的數據采集方式。
CATI系統與傳統面訪方式相比,CATI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速度快,提高效率:省去了面訪所必須的上街或入戶、問卷復核、問卷編碼、數據錄入等費時又費力的過程,研究人員只要在調查結束后幾分鐘或幾十分鐘內即可拿到調查數據。這在某些時效性要求較高的調查中,更突顯其優越性。
質量高:由于事先可對計算機進行設置,可避免一些因跳問路線或選擇答項錯誤而導致的數據差錯或丟失;此外,由于所有訪問記錄(包括錄音記錄)全程都可以保存在系統中,且訪問過程始終處于督導人員的全程監控之中,因而不會出現訪問員作弊現象。
靈活和可控性強:采用CATI系統,可對問卷中選擇題選項的出現順序進行隨機設置,以確保其隨機性,避免出現系統誤差;另外,由于CATI訪問是在督導可視可控的空間環境下統一進行,因此可以對訪問員的一切行為和項目的進展進行適時的監督和調控。
成本低:采用CATI系統,可省去交通費、禮品費和問卷印刷費等。據測算:完成同樣調查項目,CATI所花費的費用要比面訪低30%左右。
調查內容不能過多、過于復雜。通常情況,電話訪問的時間不宜超過20分鐘,內容一般為多數被訪者所熟悉或理解。
不能出示圖片和復雜的概念說明,對于比較抽象的測試難以進行;
被訪者中途拒訪后不易完成訪問,對訪問員的溝通技巧要求較高。